- 其他回答(1)
- 建材網友
- [106418]
- 人類使用玻璃約有九千年歷史。大家知道,玻璃很容易破碎。質地易碎,是玻璃的大缺點,但是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有人去研究玻璃碎裂的機制。例如有人開始報道施水后再施力會使玻璃容易破裂,但是并沒有解釋其中道理。等到1979年,才有文獻開始嘗試解讀這現象的分子構造原因。
科學家發現,一塊固體材料如果開始裂縫愈少,也愈難使得裂縫擴大。例如高純度的玻璃纖維,因表面裂縫少,其強度高達常見窗玻璃板的百倍或千倍。一塊完美有裂縫瑕疵的玻璃,在真空情況中,可以支持極大的壓力,強過一般合金的十倍。但是常見的玻璃制品通常已有一些肉眼看不出的微小裂縫和缺陷,因此稍受力即會擴大,使已有裂縫斷裂。窗玻璃在處理過程中造成許多表面缺陷,這就大大減弱了它的強度。
玻璃可視為由一些四面體基本單位串連而成的網狀構造。這網狀構造可以藉外力扯破,而外界的水可加速這網狀構造的破裂:玻璃放在水中,水分子可以吸附在玻璃裂縫的尖端,進行分解反應,因而加速玻璃裂縫的擴大。
科學家認為外力做功等于段裂面所增加的表面能量,此一簡單概念可成功估計出使固體斷裂所需的外力。這也就顯示表面化學對物性非常重要。像水可降低玻璃的表面能量,也就降低斷裂玻璃所需的功,在有水的環境下,玻璃表面可以和水結合,不再孤單,也就縮小了它和內部玻璃的能量差距。實驗結果顯示,有水時玻璃斷裂所需能量會大大降低。這就是在空氣中剪玻璃極易破碎,而在水中剪玻璃卻容易得多了的道理。
玻璃工人在切割玻璃時總結出的經驗就是,涂抹口水在切割刀刻劃過的玻璃面上,再折斷更容易。因為水可以降低所需的外力,也使裂口容易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特殊處理的玻璃不能剪,而且在水中剪玻璃,效果不如在空氣中切割。所以在水中剪玻璃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 - 回答時間:2006-05-29
查看更多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