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回答(1)
- 建材網友
- [106418]
- 循環經濟對環保的理論貢獻
理論來源于實踐,正確的理論又能指導實踐。從實踐中得出正確的理論并指導更高級的實踐,需要不斷進行理論創新,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觀的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本質的客觀要求,一個國家的革命和建設如此,一個行業的改革和發展也是如此。近年來,國家環保總局黨組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環保理論的基礎上,根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要求,不斷總結經驗,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出發,結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通過研究環境承載能力,以恢復和維系良好的生態系統、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和諧為目標,積極探索以循環經濟為核心內容的環保理論,努力譜寫中國環境保護史上環保理論的新篇章。
循環經濟的理論淵源及歷史背景
為了探索符合我國新時期特點的環保理論,指導新形勢下的環境保護實踐,1998年以來,國家環保總局積極推動由“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向“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轉變。以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22號)為標志,循環經濟的理論框架基本形成。
任何科學的理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有其理論來源和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循環經濟是科學的環保理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第一,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生態學家蕾切爾·卡遜在1962年發表了《寂靜的春天》,用觸目驚心的案例闡述了大量使用殺蟲劑對人類的危害,為工業社會的環境危機敲響了警鐘。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了“宇宙飛船經濟理論”,他將人類生活的地球比作太空中的宇宙飛船,人口和經濟的不斷增長,最終會使這艘小船內的有限資源消耗殆盡,人類生產和消費所排放的廢物最終會使飛船內的有限空間完全污染,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是用“循環經濟”代替“單移式經濟”,人類才能持續發展下去。
第二,傳統的環保理論是循環經濟產生的理論根源和土壤。國內外的實踐已經表明,當經濟增長達到一定階段時,對生態環境的免費使用必然達到極限,這是自然循環過程極限和作為自然組成部分的人類生理極限所決定的。人類要繼續發展,客觀上要求我們轉換經濟增長方式,用新的模式發展經濟;要求我們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并對被過度使用的生態環境進行補償。在這種情況下,循環經濟便應運而生。
第三,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環境保護的新要求是循環經濟產生的直接動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任務這一戰略部署,必須緊緊抓住和切實用好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004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開始向中低收入國家邁進。特別是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水、土地、能源、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形勢日益嚴峻。面對這種情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如何解決環境保護面臨的新問題,如何適應環境保護外界條件的變化,如何用有限的環境容量支撐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原有的環保理論已經不能適用,必須建立新的理論。
第四,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循環經濟產生的哲學基礎。國家環保總局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對傳統環保理論揚棄的基礎上,以研究當代中國環境保護的重大現實問題為中心,以指導新的環境保護實踐為目的,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積極推動,逐步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循環經濟理論,在對環境保護及其客觀規律的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環境與經濟社會的關系、環境保護理念及環境保護方法等方面,立足創新和發展,努力開拓我國環境保護實踐的新境界。
循環經濟對傳統
環保理論的揚棄
縱觀人類社會與環境關系的漫長歷史,人類社會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歷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直接排放污染階段。該階段在處理人類與環境關系時,人類從自然中獲取資源,又不加任何處理地向環境排放廢物,是一種“資源—產品—消費—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開發式經濟過程。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還比較落后,人們的生活水平還很低,人類對自然的開發能力有限,以及環境本身的自凈能力較強,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并不突出。但隨著工業的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人口的增長,環境的自凈能力逐漸削弱,這種發展模式導致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資源短缺的危機越來越突出。
第二階段,生產過程末端治理階段。隨著環境污染的嚴重,人類開始注意環境問題,但具體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強調在生產過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但治理的技術難度很大,治理成本極高,而且生態惡化難以遏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都很難達到預期目的。
第三階段,循環經濟發展階段。一方面,由于生產力發展和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生態環境的破壞使水土流失嚴重,造成江河湖泊淤積;對水資源的無節制開發利用導致江河斷流,地下水無節制開采使地面下沉;過度圍湖造地和侵占河道,降低了河湖調蓄能力而加劇了洪澇災害;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洪澇干旱災害加劇;水體污染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問題等。這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使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逐步顯現出來,甚至日益尖銳。循環經濟要求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之中,實現經濟生活的生態化。它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遵循“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采用全程處理模式,以達到減少進入生產流程的物質量、以不同方式反復利用某種物品和廢棄物的資源化為目的,是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實現從“排除廢物”到“凈化環境”再到“利用廢物”的過程,達到“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的效果。
因此,中國環境保護工作思路的轉變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對環境保護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環境保護經驗的科學總結。
根據客觀事物的實際發展并推進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的體現,也是馬克思主義永遠保持其科學性的根本原因。當傳統的環保理論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在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的情況下,就必須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對傳統理論進行揚棄并提出新的環境保護思路,并逐步使這個思路成為科學的理論體系。循環經濟理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和與時俱進的創新品質有機地統一起來,在堅持傳統環保理論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堅持傳統的環保理論。循環經濟是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而形成的環保理論,它的產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環境保護的客觀需要而進行的理論創新。
循環經濟體現了
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循環經濟是根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要求,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傳統環保理論進行的繼承與發展。國家環保總局黨組不斷總結經驗,敏銳地抓住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環境保護的重大現實問題,抓住了解決中國環境問題的主要矛盾,結合我國環境的狀況和特征,探討出一套科學的環保理論,成為推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新的發展觀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它是在生態環境成為經濟增長制約要素、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一種新的技術經濟范式,是建立在人類生存條件和福利平等基礎上的以全體社會成員生活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是一種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再生化僅僅是技術經濟范式的表面特征,其本質是對人類生產關系進行調整,其目標是追求可持續發展。
新的系統觀循環是指在一定系統內的運動過程,循環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循環經濟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置身于這個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
新的經濟觀在傳統工業經濟的各個要素中,資本和勞動力都在循環,只有自然資源沒有形成循環。循環經濟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系統中,經濟活動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這種循環會造成生態系統的退化;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形成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發展。
新的價值觀循環經濟在考慮自然時,不再像傳統經濟那樣將其作為“取料場”和“垃圾場”,也不僅僅視其為可利用資源,而是將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系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于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新的生產觀傳統工業經濟的生產觀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而循環經濟要求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創造良性的社會財富。在生產過程中,循環經濟要求遵循資源利用的減量化原則、產品的再使用原則、廢棄物的再循環原則。同時,在生產中還要求盡可能利用可循環再生的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如利用太陽能、風能、沼氣等,使生產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態循環之上;盡可能利用高科技,以知識投入替代物質投入,以達到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統一,使人類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新的消費觀循環經濟要求走出傳統工業經濟“盡量多地生產和消費”的誤區,提倡物質的適度生產、適度消費、分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就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新的政策觀循環經濟要求通過財政、稅收、價格等經濟手段,鼓勵和扶持循環企業的生產。同時通過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一次性產品的生產和消費。
循環經濟是中國環保史上重大的理論創新
在循環經濟的環保理論中,不僅每個方面都具有新的深刻內涵,而且每個方面都是相輔相成和辯證統一的。循環經濟運用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精神。
循環經濟以更豐富和深入的認識補充了傳統的環保理論傳統的環保理論特別重視污染的治理,但它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循環經濟提出了在重視污染治理的同時,要特別重視整個社會物質循環應用,強調循環和生態效率,資源被多次重復利用,并注重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
循環經濟填補了傳統經濟發展理論和環保理論認識的空白從提倡廢棄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到循環經濟理論的提出,是經濟發展理論和環保理論的重要突破。傳統經濟發展理論把經濟和環境系統人為割裂,循環經濟要求把經濟發展建立在自然生態規律的基礎上,促使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產生廢棄物的傳統工業體系轉軌到物質的合理使用和不斷循環利用的經濟體系,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新的理論范式。循環經濟在發展理念上,要求改變重開發、輕節約,片面追求GDP增長;改變重速度、輕效益;改變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提高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
循環經濟使傳統環保理論有些比較模糊的認識更加明晰循環經濟所指的“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包括再生資源;所指的“能源”不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而且包括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等綠色能源。循環經濟注重推進資源、能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和推行清潔生產,以便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循環經濟在傳統環保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理論框架以循環經濟為核心內容的環保理論集中體現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國務院的《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文件中。循環經濟將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各個層次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都包含其中,并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完善、發展。
循環經濟使環保工作煥發了蓬勃生機
國家環保總局黨組認真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通過循環經濟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使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煥發了蓬勃生機。
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進程一是中央對環境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將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將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措施,并將其作為十六屆五中全會的重要內容。二是宣傳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促進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三是推動領導干部環保政績考核,從組織機制上強化環境保護工作。四是開展了環境與發展重大問題(如國家環境安全戰略)研究,為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了理論支持。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編制了“十一五”環境保護規劃在總結“十五”環保規劃實施情況基礎上,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不欠新賬,多還舊賬;突出重點,局部改善;機制創新,強化監管;典型示范,帶動全面”的原則,編制了“十一五”環保規劃、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重點海域環境保護規劃、全國自然保護區建設規劃、酸雨控制規劃、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核安全及輻射防治規劃等7項擬報國務院審批的環保規劃,這是環保納入國家發展決策的重要舉措。
重點流域區域的環境綜合整治取得了較大成效一是在國家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市場化加快,明確了政府主導、企業治污、污染者負擔、企業化運營的機制。二是“十五”計劃的環境保護項目開工率明顯提高。三是在政策措施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如對達不到規模的企業或生產線限期關停;停產整治污染排放超標企業,對排放達標但總量超標企業要公布名單,一律停止在沒有水環境容量的區域新建增加總量的項目;抓緊所有城鎮污水處理廠按期改制,加快污水處理收費到位,全面開征垃圾處理費等。
典型示范取得了新的突破深化了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創建活動。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核心,深化了生態省(市、縣)、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文明村、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生態工業園、環境友好企業等創建活動。通過典型示范、試點工作的廣泛開展,成為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典型,是快速發展經濟、促進社會進步、提高公眾文明的樣板,是改善環境質量的示范,促進了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項目環境管理得到了明顯加強一是清理整頓污染嚴重的項目,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二是開展了“三同時”專項清查,加強建設項目全過程監督管理,公開查處和曝光了未經環保部門批準違法開工建設的30個大型項目,項目總投資達1179億元。三是開展了規劃環評,提高環保部門參與綜合決策的地位。通過規劃環評,優化了工業區域布局,調整了流域開發規模和方式,提高了環保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環境法制取得重要進展全國人大頒布新修訂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增加了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倡導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強農村環保、礦山環保以及加重處罰等方面的規定,體現了全面落實污染者責任的重要原則和鼓勵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的思想,賦予了環保部門限期治理權。
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創造性地研究和解決中國21世紀環境保護所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是當前環保系統實踐“三個代表”的當務之急,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循環經濟理論是在研究和解決環境保護的實際工作中產生的,還要隨著時間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我們應當繼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在不斷研究和解決環境保護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推進環保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 回答時間:2006-07-05
我來回答:
|
回答即可得1分。若被選為最佳答案,您可獲得懸賞分和10分系統獎勵分。 積分規則
|
上傳圖片: |
如果文字不能準確表達,可上傳相關圖片。上傳的圖片必須小于500K,JPEG或GIF格式。
|
查看更多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