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漲價論凸顯空調業經營困局
- 評論:0 瀏覽:1423 發布時間:2007/3/6
春節剛過,躁熱的空調業按捺不住新一輪的炒作,類似“漲價傳言帶動空調提前熱賣”的消息再次成為空調廠家春季啟動市場的“新聞炸彈”。
據2月25日的《重慶晚報》稱,與往年同期不同的是,本該處于淡季的空調,今年卻意外跨入春節家電市場暢銷品類前三甲,排名僅次于彩電和數碼產品。{TodayHot}
報道稱,造成空調熱賣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國美、蘇寧等家電連鎖商新店開張使得一些空調品牌提前投放,于是產品的資源“開閘”使其“開門紅”;二是廠家通過促銷員放話,稱春節過后空調要漲價;三是去冬今春氣溫持續偏高促使部分消費者提前購機。
然而,造成空調局部熱賣的表象并非一定是市場的真實情況,不排除廠家和商家聯手進行新聞炒作的嫌疑。
實際上,隨著市場競爭的深入和市場消費的日趨理性,空調業的此類經營招數這些年已逐漸失去前些年的魅力和效力。經過近三四年的競爭發展,空調行業已經發生了深刻的市場蛻變,品牌數量銳減(從前幾年的三四百個品牌到今年2月市場上可見的不到二十個主流品牌),除了格力、美的、海爾、志高、格蘭仕、TCL、海信(含科龍)等企業外,大批空調制造企業在殘酷的競爭中被迫一再低調,要么破產,要么轉行改做其它產品。就連曾被譽為中國工業戰線一面旗幟的春蘭,在今年1月27日也曝出2006年度預計巨虧1.9億元的業績預告。{HotTag}隨著上市公司2006年報的陸續披露,相信空調企業的整體業績仍不容樂觀。
從近年來家電市場的整體走勢和市場特征分析,諸多屬于空調行業營銷的“典型性特征”已普遍成為經銷商或消費者的詬病,其最終導致許多二三線空調品牌因此陷入經營困境。
首先,空調行業格局發生了新的蛻變?照{產品的過度包裝與炒作已風光不再;技術領先的優勢也成為老生常談,因為空調制冷制熱的產品屬性自發明空調產品以來并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換湯不換藥的外觀炒作和偽技術包裝已失信于市場,真正的產品創新卻遭遇了嚴重瓶頸。
其次,過去空調制造商依靠經銷商淡季付款實現經營資金周轉的游戲規則已被改寫。這幾年,大量空調品牌的退市套牢了一大批經銷商的資金,于是許多經銷商的風險意識不斷增強。而國美、蘇寧等家電流通渠道更是今非昔比,形成強勢利益主導方,許多空調行業的潛規則由此發生了根本逆轉。在商業利益的博弈中,漲價只是生產者的一方意愿而已,而渠道商要實現增量銷售,增加資金周轉效率,價格便是商家們的利器。
再次,空調市場的增長點開始轉移。受房地產政策調控和銀行信貸資金政策調整的影響,貸款買房、炒房等行為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房地產市場的這些變化直接影響到空調產品的終端出貨。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空調廠家重金投入開展的三四級市場“上山下鄉”運動和“自建渠道”風,對市場的直接拉動收效甚微,消費者的購買選擇仍趨向大中型專業商場。因此,空調廠家期待依靠房地產和三四級市場的銷售拉動受到了巨大挑戰。在出口市場,近兩年出現了停滯或負增長,反傾銷等貿易壁壘提高了出口成本,以出口為主導的空調廠家試圖以國外市場來拉動國內業績、“國內市場虧國外市場補”的經營計劃屢遭“流產”。
此外,可供空調行業支配的資源漸趨減少,品牌競爭彰顯實力較量。雖然原材料漲價是趨勢,但并不代表產品價格就可因此提高,空調行業同樣不能違背市場的供求關系規律。而稀缺的具有實力與品質的渠道商資源和空調行業人才流動頻繁的趨勢也成為制約空調行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照{業的競爭已經轉向品牌綜合實力的較量,這就需要企業在經營整體上做功,并保證內外資源的協調發展。
漲價從來就不是拯救空調業的最后一根稻草,從空調廠家年年圍繞價格做文章可以看出,一些空調企業成本管理效率低下和營銷策略上的浮躁已深深傷及自身。
同樣,一個企業的命運建立在一兩個人的聲望上,或依靠所謂明星產品的過度包裝,是很不健康的,也是相當危險的。空調業從來沒有“救世主”,靠天吃飯的行業特征仍不能從根本上予以轉變,空調業未來的出路只有實現企業在自身價值鏈上的有效做功,開展價值競合,共同維護一個大的市場蛋糕,才能真正實現行業的和諧與健康發展。
事實證明,只有離客戶和市場的需求近了,才能與競爭對手拉遠距離;也只有將經營與管理的身心全力注入到產品價值的提升上,做到專注用心,強壯自我,空調業才能迎來真正意義上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