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廣東水泥市場“晴間多云”
- 評論:0 瀏覽:2677 發布時間:2007/2/27
- 年初,嶺南地區氣溫較低,晴間多云,時不時會有冷空氣掠過大地,帶來10攝氏度左右的寒氣。往年,這個季節正是廣東地區水泥銷售的市場旺季。可今年,廣東水泥市場也同這里的天氣一樣,晴間多云,且還傳來陣陣寒風。{TodayHot}
但是2007年年初,珠三角的水泥市場,卻沒有出現水泥旺銷價升的局面。從廣東省年初的水泥價格,就可見一斑。年初,廣東省水泥價格大致的范圍是:P·O42.5R噸水泥市場價格為250~280元;P·O32.5R噸水泥價格為245~270元。這個水泥價格基本延續了2006年廣東水泥市場的頹勢。{HotTag}
1月中旬,廣東省水泥行業協會會長會議在清遠英德舉行。從會議的討論和發言中,我們可以對廣東水泥的走勢進行初步分析。
2006年,全省水泥每噸只賺了1元錢
2006年,廣東省的水泥行業對效益的整體衡量結果是沒有賺到多少錢。
廣東2006年1~11月生產水泥7822萬噸,若以此推算,2006年,廣東水泥產量不低于8800萬噸。若加上未列入統計范圍的幾十家水泥企業約800萬~1000萬噸的實際產量,廣東省2006年水泥實際產量約在9600萬~9800萬噸,險破1億噸大關,創產量歷史新高。
那么利潤呢?2006年1~11月,全省438家水泥企業的利潤總額是1000萬元,加上預計12月份全省水泥由于季節性價格上浮應當產生的8000萬元左右的利潤,全年利潤在9000萬元左右。
這意味著什么呢?很明顯,2006年,廣東省近億噸的水泥產量,只產生了近億元利潤。換言之,每噸水泥只賺了1元錢。這個效益是廣東省水泥行業近年來的新低。
2006年,廣東水泥行業可以說是冷暖兩重天。說它“冷”,是指1~11月,水泥市場一直萎靡不振,價格一直下滑,而原材料、煤電油運的價格一直剛性地處在高位,水泥企業感到進入隆冬。說它“熱”,是指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產能呈井噴式增長。2006年,全省新建成投產新型干法生產線13條,其中,日產5000噸8條、日產2500噸5條,新增水泥熟料產能1628萬噸。
增量“熱”、效益“寒”,新型干法水泥間的競爭趨于激烈
近兩年,雖然廣東新型干法水泥的產量增加如同洶涌的洪流,但卻沒能帶來應該同樣上升的市場效益。
原因之一是企業經營成本普遍增大。數據顯示,2006年,廣東省水泥企業主營業務成本總額212.20億元,比上年增長20.32%,單位銷售成本由上年同期的226元/噸,上升到了248元/噸。經營成本的增長,極大地影響了本來就處于微利的水泥企業的經濟效益。
原因之二是市場無序競爭的狀態一直在蔓延。大規模新型干法線集中投產,大批水泥產品短時間內涌進市場,而2006年廣東省內基本建設的增速在回落,市場的拉力不足。水泥企業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出現了互相擠壓和無序競爭的狀態。尤其是新型干法水泥產品之間的競爭,比往年任何時候都激烈。這主要體現在新型干法生產線的主打產品P·O42.5R價格一降再降,在省內的局部市場還出現了P·O32.5R和P·O42.5R價格持平,甚至倒掛的現象。
原因之三是成本居高的困境一直沒有得到緩解。廣東省近年來已存在的原材料、煤電油運成本居高的狀況還在延續。部分基礎條件較差的水泥企業只能壓線生產或虧本經營,致使全省水泥行業的經營效益全面下降。只有為數不多的企業能產生微利,大部分企業在保本或虧本經營。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廣東省的水泥利潤率只有4‰。
價格自律成為一道必念的“經”
2007年,廣東省水泥行業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兩件:一是繼續加快水泥結構調整的速度;二是水泥價格的自律,尤其是大型企業,要在水泥價格的自律中擔當起應有的責任。
多年來,廣東水泥企業都知道價格自律的重要,也知道實行價格自律的難度,但是,為了水泥市場的秩序,為了夯實水泥企業生存的基礎,再難也要做。
在廣東省水泥行業協會會長會議上,《廣東省水泥行業誠信自律公約》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這份自律公約希望省內從事水泥、熟料生產、銷售的企業,包括水泥、熟料生產企業,水泥粉磨站,水泥配置企業及專門從事水泥、熟料經銷的企業等都能遵守自律公約,以維護目前廣東水泥市場秩序。
2006年,廣東省的水泥價格之所以低迷,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水泥結構調整的速度沒有新型干法水泥增長的速度快。2006年,全國的新型干法水泥平均比重已達50%,廣東省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卻只有40%.廣東省立窯水泥的退出速度確實有些慢。
廣東省是水泥立窯生產大省,立窯水泥的退出速度決定著水泥產業結構的成色。廣東的水泥結構調整目前正處在新型干法與立窯水泥大博弈的階段。如果說前幾年,人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建設上,那么,2007年,業內外人士則會把相當的關注度轉移到立窯水泥退出機制的建設上。
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廣東省立窯水泥企業98%以上都是私營企業,且有相當大比重的企業都以家庭經營為主。在1999~2001年的水泥結構調整中,由于當時的水泥企業里國有和鄉鎮企業比重較大,因此,廣東省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就將1000多萬噸小型立窯水泥產能永久地清出了市場。2002~2006年,通過行政手段、執行新的水泥標準、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及節能與環保法規的實施等多元方式,廣東省又有近800萬噸的立窯水泥產能徹底出局。但是,面對現在私有資產(一個水泥企業的私有資產大都以千萬元計)的立窯水泥產能的退出,就絕不能輕率單一地使用行政手段。如何運用既合法又符合市場規則的手段,來建立立窯水泥退出的機制,是廣東省一個繞不過去的命題。
廣東省各級政府和水泥企業在立窯水泥退出的問題上,一直進行著富有成效的創新和探索,有過由當地政府出臺并操作的對立窯水泥產能進行贖買補償的方式推動立窯水泥退出的成功實踐。2003~2005年,東莞市政府就是采用這種思路,使全市30多家立窯水泥企業全部下了“課”。
目前,廣東省政府有關部門正會同行業協會,進行立窯水泥退出機制的進一步調研,并希望能盡快出臺符合市場機制的政策。
業內人士都非常清楚,只要廣東省有1000萬噸的立窯水泥產能退出市場,那么,廣東水泥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和水泥市場的價格回暖就會出現根本性轉折。
我們希望在2007年能看到廣東水泥市場的這個“拐點”。
添加/查看評論(0)
查看更多相關知識
熱點知識推薦
上周貢獻知識排行